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:绿色创新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

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:绿色创新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

经济观察网记者高若瀛在7月27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、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第二届“智荟中欧·北京论坛”上,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,中国的能源和经济转型应该也必须走“增量优先、以新代旧、激励创新、市场驱动”的转型之路。

“这个过程已经发生了。” 刘世锦观察到中国当前存在三种不同的减碳类型。一是衰退型减碳,即少生产甚至不生产。二是增效型减碳,通过提高碳生产率,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产出,或者实现同样产出使用了较少的碳排放,例如节能减排。三是创新性减碳,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、工艺、方法等等,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,实现低碳、零碳甚至负碳排放。比如用风、光、水、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,就会比用煤发电减少很多碳排放。

在他看来,这三种减碳类型,前两者体现的是“防御型战略”,而创新型减碳可以启动、引领远超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、数字化转型,其体现的是进取型战略。虽然在较长时期里,我们对进取型战略已经有了认识和展望,但想法和做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防御型战略。当下中国的挑战在于如何尽快地转向进取型战略。

这其中存在一个技术性较强的问题,即现有的碳排放市场仍是主要为防御型战略服务。

对进入碳排放权市场的生产者来说,重要的是提高碳生产率,通过节省下来的碳配额出售而获利。对市场的设计动机而言,期待生产者通过创新采用新技术提供低碳或零碳产品。但原有生产者往往存在着严重的“路径依赖”,缺少兴趣也缺少能力进行技术创新。而那些颠覆性创新者大多数处在“圈子”之外。

与此同时,为了防止高碳生产者通过购买碳汇放松自身节能减排压力,碳排放权市场对CCER(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)类型的碳汇交易规模设立了交易规模比重限制,目前这个比重被限定在5%,是一个对整体市场结构难以产生大的影响的份额。

所以我们看到,最有活力的创新性减碳很少能得到市场激励的眷顾。那么究竟如何把重心放到创新型减碳上?

刘世锦表示,大方针是在稳住存量、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,把重心转向更快地扩大增量,对能够增加产出、促进增长的低碳、零碳和负碳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激励。这个激励应是相互依存的“三支柱体系”: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型碳汇市场;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的责任体系;第三支柱是加快碳核算、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。

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型碳汇市场。

刘世锦对增长型碳汇的定义是指运用低碳、零碳和负碳技术,在获得相同产出的情况下,与原有的高碳基准生产方式相比,所减少或抵消的碳排放量。

比如发同样多的电,一个用煤,一个用光伏,用光伏就减少了很多碳排放,相对抵消一些碳排放量,他称之为增长型的碳汇。

增长型碳汇市场可以和已有的碳排放权市场并存。但增长型碳汇市场应聚焦于激励增量部分的技术创新。这个市场应该有很强的包容性,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产品,包括钢铁、有色、建材、化工等高碳行业或者能够产生增长型碳汇的产品,比如说绿氢炼钢、森林碳汇和其他负碳技术产品。

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的责任体系。

增量优先的关键是扩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,这一点又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体系的有效性。

刘世锦认为可以借鉴国际上巴黎协议的原则,鼓励各个地方的主动性。区域或者企业完成减排任务,第一个可以进行增效型减排,第二个是自己生产增长型碳汇产品,第三个是通过市场交易购买增长型碳汇。不用“一刀切”,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。

第三支柱是加快碳核算、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。

刘世锦强调,第一支柱、第二支柱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,就是一个管用、合格的碳核算和碳账户的基础,这是目前最大的挑战。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一定要重视打好这一基础。在碳核算的起步阶段,可以采取各级政府从上而下的方法,先把基本情况摸清楚,同时要普遍建立碳账户,包括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碳账户。

“这个过程也是‘摸着石头过河’。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不同时期过不同的河,现在过河解决的问题是‘双碳’目标到底怎么实现?产业优势如何再造?还有大量未知的、不确定的因素,我们需要不断试错、不断探索。”刘世锦说。

评论已关闭。